高端阀门制造取得突破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在核电用阀以及为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配套阀门等方面,主要依赖进口。不过,国内企业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在一些高端阀门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
在核电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同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关键阀门———核二级硬密封安全壳空气隔离阀,通过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权威部门在苏州主持的技术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电站关键阀门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性能可靠,结构新颖、合理,选材合适,属国内领先产品,为国内独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中核苏阀已正式跨入核电站关键阀门的研发制造领域。和国际同类产品相比,中核苏阀的产品价格不足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上海阀门厂有限公司为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研制的核一级快速启闭隔离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两项发明专利,主要用于一回路辅助系统切断或接通管路,执行系统的安全功能,其技术质量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火电用阀方面,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能够为超临界机组配套蒸汽及给水截止阀、止回阀、水压试验堵阀和超临界机组配套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等高端阀门。同时,他们还研发了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堵阀,成功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配套截止阀、止回阀、全量型安全阀、大口径闸阀。
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火电阀门国产化主力军之一,围绕“超(超)临界关键阀门的国产化”做了大量的工作,其研制的主蒸汽管道疏水阀、二级过热器电动疏水阀、抽汽逆止阀、高排逆止阀、液动高加三通阀(入口/出口)、电动高加入口三通阀等样机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大高阀门样机产品结构设计合理,符合研发技术规范的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的国内领先、国际同等水平。
在石化用阀方面,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DN1400毫米超大口径伞齿轮低温闸阀,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打破了超大口径低温闸阀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48〃300LB焊接式硬密封蝶阀,原来只能从国外进口。而这款蝶阀是中核苏阀专为国内石化客户量身定做,目前已经交付用户使用。
进一步国产化空间不小
虽然近几年通过国内企业的努力,一些中高端泵阀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仍然有一些产品处于进口状态。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我国进口量较大的泵产品主要包括:液压往复式柱塞泵,其它液压往复式排液泵,回转式轴向柱塞泵,转速在10000转/分以下的其它离心泵、液体泵零件、真空泵等。阀产品主要包括:减压阀、油压传动阀、气压传动阀、安全阀或溢流阀、阀门零件等。
据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负责人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国内企业在产品技术发展理念上与国外一些发达公司有着明显的差距。科研经费、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水泵行业不完全统计,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主营业收入还不到2%,与国外知名公司相比,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很少。相关统计表明,我国水泵行业全年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一家企业的科研经费多。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据了解,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缓慢,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来源的57%依靠引进。虽然我国水泵制造行业大部分产品已经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制造,但国内企业多承担的是产品的低端加工环节,自主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如现在已经开始国产化的核电站成套设备中的核级泵产品和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站成套设备中的高压锅炉给水泵芯包产品等,其关键的核心技术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
第三,客户购买国内产品的意愿较差。虽然国内产品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但一些客户仍然愿意购买国外的技术装备,使得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泵产品进入市场的难度增加。尽管不少国产高端泵产品具有相当的技术等级,但一些使用部门仍以缺乏运行业绩等理由而拒绝使用。
第四,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失。由于改制,一些面向行业服务的研究院所成为各自为战的企业,结构性质与工作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行业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弱化,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速度缓慢,设计、工艺、材料与制造等标准很难与国外对接。
对此,有关人士提出三项建议:首先,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泵阀制造业综合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室、试验基地和产品研制中心。依托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教机构,建立科技成果扩散站点。鼓励与支持建立泵阀制造业技术研发中心。
其次,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合理设置基层制造技术推广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制造技术推广组织为主导,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制造技术推广体系。
另外,还要健全科技培训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单位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服务职能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充分发挥各级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新产品创新的市场环境,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健全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管理规章制度。